陋题选
返回首页 | 标准答案
关键字:劳动 教育 信息时代 结合 答案 社会 法律 超星尔雅 | 时间:2023-05-26 15:23

如何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跟进

【答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根据一些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由于解决问题以情境出现,情境丰富多样,所以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有困难,理解题意有偏差;由于教学中多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悟,缺乏整理总结,学生找不到可以套用的模式,所以拿到应用题就犯怵;学生缺乏分析的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在如今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1、“解决问题”教学需要以丰富的情境为载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方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在生活应用最广泛的内容。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形象,需求趣味,所以更需要创设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努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鲜活、更亲和、更有趣。
2、“解决问题”教学要注重意义建构。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找路去走。”这里的“找路”,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主体基于教师价值引导的“由感性体验,到理性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特征。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主要涉及加法与减法运算。加法,就是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针对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究竟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解决,往往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在操作中,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画、手势等手段,通过追问、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本质特征。如在平时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本来有7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在学生列式后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让学生理解是要从总数7里去掉飞走部分,求剩下部分,所以用减法。还设计了情境:
3+4这算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
A、 我有3枝铅笔,妈妈又买了4枝,现在我一共有几枝铅笔?
B、 一年级有4位女老师,有3位男老师,一年级一共有几位老师?
C、 果盘中有4个桔子,有3个梨,桔子比梨多几个?
D、 汽车前面有2个轮子,后面有2个轮子,合起来一共有几个轮子?
E、一共有4把椅子,坐了3把,还剩几把?
F、教室左边有4个窗户,右边有3个窗户,一共有几个窗户?
G、有4个人捉迷藏,外面有3个人,藏着几个人?
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把3和4两部分合起来的运算才能用3+4解决。
加强“意义建构”,引导学生根据本质特征进行判断,也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学习完加减乘除4种运算后,解决问题时更需要根据意义选择正确的运算。所以,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从一年级做起。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答案有错丨 ●我有答案

上一篇: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下一篇: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来提高学生素质

陋题选手机端XML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