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刘伯温兵书 七(2 / 2)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1),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

《北史》(2):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3)渡河逼华州,刺史王罴(4)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西,西魏遣将宇文泰(5)拒之。泰至渭南,即遣人造浮桥于渭南。军士斋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至沙苑,拒齐(6)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7)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争也。宜至此东十里,有渭曲可据以待之。”遂迫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8)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

【注释】

(1)邀于隘路:将敌人引向险隘之处加以拦击。

(2)《北史》: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的历史。本篇战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3)高欢:东魏大臣。曾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政权。公元534年逼走魏孝武帝,另立孝静帝,史称东魏。高欢专权16年。

(4)王罴:北周霸城人,北魏孝文帝时曾任殿州将军、雍州别驾,西魏文帝时为华州剠史。原本作“王霸”,误,据《北史·周太祖本纪》校正。

(5)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人。曾为大丞相,专权西魏。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宇文泰为文帝。

(6)齐:指齐兵,即高欢的军队。高欢之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废东魏孝静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齐。故称高欢的部队为齐兵。

(7)候骑:探马,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8)偃:这里指把兵器放在地上。

【译文】

作战时,如果以少对多,一定要选在黄昏夜晚的时候,或者让士兵埋伏在草丛中,或者将敌人诱引到地势险要之处,这样必能取胜。兵书上说:“用较少的兵力作战,务必选择险要地势。”

《北史》记载: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东魏将领高欢渡过黄河逼近华州。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于是高欢率领军队转而渡洛水,驻扎在许原西面,西魏派宇文泰前来抵御他们。宇文泰的军队来到渭河南岸,立即派人从渭河南架浮桥,士兵携带3天的军粮,轻装渡过渭河,粮草军械则从渭河沿河西运。同年10月9日,宇文泰来到沙苑,离高欢的军队仅60多里。高欢带兵前来会战。探马来报齐军进逼的消息后,宇文泰就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将领李弼说:“敌众我寡,不能作战。应该把军队带到我军阵地东面10里的地方,那里有渭曲可以据险待敌。”于是宇文泰把军队带到紧靠渭曲的地方,背靠渭水东西布阵。派李弼在右面抗敌,赵贵在左面抗敌。下令将士将武器掩藏在芦苇中,等听到鼓声再冲出战斗。申时(午后3~5点),高欢的军队到了,他们见宇文泰只有少数人马,便争先恐后往前,兵卒散乱不成队伍。两兵快要交战时,宇文泰下令击鼓,埋伏的西魏士兵冲出战斗。这时西魏将领于谨等人也领兵前来助战,李弼等人用铁甲骑兵拦击,将敌军一分为二,终于大败高欢的军队。

【心得】

本篇阐述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作战的谋略思想。当我方面临以少数对抗多数的不利情形时,就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变不利为有利:或利用黄昏时候使敌人不能准确判断我方的兵力,或在草木丛生之处设下埋伏,或在险要的地势截击敌人,这样就能以少胜多、克敌制胜。

一个企业在面临劣势时,也应充分利用客观条件,转劣势为优势。雅科卡刚接手债台高筑的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职务时,他求助国家机构担保贷款10亿美元发展新型轿车。消息一传出,美国企业界、舆论界、国家机构与国会一片哗然,因为靠国家机构帮助发展经济不合乎自由竞争原则。但雅科卡列举过去美国大公司得到国家机构担保贷款的例子,并说明如果公司破产后要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然后再向国会议员指出,公司复苏他们将多得选票,反之则选票尽失。通过对各个层面的分析,他转劣势为优势:国家机构一改初衷,议员也不再反对,舆论界停止哗然。他为公司开创新局面,自己也成为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