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超越《阿凡达》,华国的纪录属于华国电影(三更求订阅!)(1 / 2)

“《金陵十三钗》海外预冷,北美公映首日票房仅25万美元!”

“《金陵十三钗》海外发行不顺,昨日在北美、英国、西班牙、俄国四地大规模上映,海外首日票房仅32万美元!”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金陵十三钗》北美惨遭滑铁卢!”

“在内地广受关注的张一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在北美上映。

但与国内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部被定为华国申报2012年奥斯卡的影片招致多家英文媒体的恶评,甚至称得上是近年来华国电影在米国所得到的最恶劣评论。”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目前《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景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

“《金陵十三钗》北美折戟,《火星救援》、《龙门飞甲》能否在海外电影市场杀出一片天?”

27号一大早,关于《金陵十三钗》在北美的境遇就传回了国内。

作为内地仅有的两个能够杀进全球电影市场的导演,张一谋这次的滑铁卢有点狠了,可谓是惊呆一地眼球。

首日25万美元,而且媒体、电影人评价一塌糊涂,上座率也是低的令人发指。

可以预见,这部电影的北美票房落点也就是五六十万美元。

对国产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数字。

但是对于张一谋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失败。

就不提这些古装大片了,20世纪之前,《我的父亲母亲》北美128万美元。

《一个都不能少》北美60万美元。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北美208万美元。

《活着》北美233万美元。

《秋菊打官司》北美189万美元。

《大红灯笼高高挂》260万美元。

《菊豆》北美198万美元。

纵观这些上世纪的文艺片,《金陵十三钗》的数据绝对是不正常的。

“弄清楚了是什么情况吗,是有人对《金陵十三钗》下手了?”

在江城某电影院会客室,唐安抽空关注了一下《金陵十三钗》的遭遇,毕竟都是华语电影。

从媒体、影评人这些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都快被喷成狗了。

但是在ibd上,《金陵十三钗》的评分却将近八分,已经是商业电影难得的高分了。

旁边肖荷立马汇报道,“董事长,已经查清楚了,是索尼出手了。”

“索尼?那难怪了。”

唐安点点头,索尼旗下有索尼经典、哥伦比亚两大电影公司,在好莱坞也是有数的巨头,对付一部华语电影还不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也是张韦平这次找了一家英国发行商负责海外发行,碰到好莱坞巨头就是找死。

肖荷继续说道,“在月初的时候《金陵十三钗》就在北美多地点映过了,那时候放映厅座无虚席,到处都是一片好评。”

“就是这几天,多家米国媒体把《金陵十三钗》宣传成了政府投资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才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听完肖荷的汇报,唐安才搞明白了。

《金陵十三钗》已经在日苯禁映了,索尼连带着北美也不放过。

索尼方面宣传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依据,电影向民生银行贷款15亿,米国人认为华国的银行都是国家的,自然也就是政府拍摄的。

首映式放在了政协大礼堂,虽然在这里办首映式和演唱会不是太难的事,不过北美观众还是被媒体误导了。

米国的媒体完全可以影响电影的发行,当米国的媒体从政治的角度去描绘这部电影时,票房就会直接受到影响。

张韦平基本上无力回天了,2个亿的制作费。将近八千万的宣传费,其中有15亿民生银行贷款,能收回成本就算不错了。

新画面世纪虽然是和华宜、华艺并列的三大巨头,不过只靠一个张一谋是远远不够的。

以前一年就那么两三部大片,新画面占一部也够了。

但是现在一年十多部大片上映,你一年就拍那么一部,算什么巨头。

一个导演撑不起一家公司、一个巨星撑不起一家大公司。

就算陈国幅这样的顶级监制,也很难,他一年顶多就监制两三部电影。

新画面所有钱都砸到《金陵十三钗》里面了,如果张一谋不要分成的话,倒是勉强能够保本。

但是可能吗?

而且经过这次也证明了新画面的海外发行能力,张一谋必走。

那有没有希望把他拉过来呢?

唐安考虑了一下,虽然没什么希望,他不可能给自己打工,不过唐安还是给陈国幅拨了个电话,去接触接触。

各个公司基本上都会去接触张一谋,唐安也给个面子,要不然人家以为自己看不起他。

唐安打电话也没有避讳,身边人都听到了。

楊宓好奇道,“安哥,你想请张导来咱们公司吗?”

唐安笑道,“怎么,不行啊?”